在自然界中如此,在人们社会也是如此。在国际贸易中,就存在着这种“保护”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稚工业论幼稚工业论,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他认为: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后发国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吸收先发国的生产力像西班牙、葡萄牙那样“对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脱离未开化状态”;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后发国向先发国推进过程中像美、法那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业;在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已成为先发国的强国,应像英国那样“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度以后,再行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钢制防火门工业化的基本战略一直是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并采取关税和限额等贸易限制政策来鼓励国内工业品代替出口。
因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种基本战略和贸易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制造业生产的方式来加速工业化的发展。幼稚工业论开始盛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的: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通过对制造业品征收高额关税来加快工业化进程,而日本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保持着很大程度的进口控制。不难看出,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通过这种钢制防火门幼稚工业论的保护,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和发展。那么是不是这种保护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这种幼稚工业论就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1.一味保护并没有什么好处,除非保护本身有助于提高竞争力巴基斯坦和印度对它们的制造业部门保护了数十年,近年来才开始出相当数量的制造品。
但是,它们所出口的制造品是轻工业产品,例如纺织产品,并不是它们所保护的重工业产品。事实上,即便是它们从来没有保护过制造业,也同样会发展工业品的出口。也就是说,如果钢制防火门工业最初受到保护,然而其变得具有竞争力的原因并非到保护,那么这时的保护幼稚工业表面上获得了成功,实际上却是社会无端地为此付出了经济上的净成本,当初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是因为,当一国采取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时,必将引起他国的报复性措施。这样,当国际市场达到均衡时,贸易壁垒不仅减少了进口,也必将引起出口的减少。这样,实际上政府把现有或潜在的资源从钢制防火门出口部门转移出来。是,一国所作出的进口替代的选择同时也阻碍了出口的增长。这必然不利2.试图从现在就进入未来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不总是件好事假设一国正处于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那么当这个国家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了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国应即努力发展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